1945年日军投降后东北遗留武器与失踪人员谜案
有些事,搁在书本上看着冷冰冰,一旦和生活里的碎片拼起来,就多了几分温度,也多了不少疑问。比如1945年日本投降那阵,林伟俦——当时六十二军的军长——后来回忆起受降那一摊子事,总觉得里头水深得很。他老人家写过一篇文章,专门提到日本人交枪的时候,步枪数量少得可怜,可步枪子弹却堆成山;手枪倒是不少,但手枪弹比炮弹还稀罕。这种搭配,要说没点猫腻,我家院里老枣树都不信。
东北的秋天来得早,那年我姥爷还年轻,在四方山下拉煤。听他讲过,那时候山顶有个洞口深不见底,还用铁丝网拦着,说是鬼子撤退前挖出来藏东西的。村里老李头曾捡到过两把锈迹斑斑的小手枪,还有一袋发绿的子弹,他也没敢声张,只悄悄埋回去,说怕惹祸。
历史档案翻出来看,日本人报上来的数字总让人犯迷糊:向中国投降的一百二十八万五千兵,有六十八万支步骑枪、六十万支手枪,却只给出两百万发手枪弹?就算大清早吃饱喝足,这账也算不过来。再瞅火炮,一万二千多门,各种车辆飞机舰艇也是一堆破烂居多。有意思的是,据林伟俦记载,日本人交接物资时三份清册,两边各拿一份,他们自己还带走了一份,说是要“赔偿成费”,这话搁现在就是“货不对板你别找我”。
顺便插一句,《波茨坦公告》白纸黑字写明了战争赔偿,可等中国真派人去拆吴港海军兵工厂那些设备,美国那边又变卦拦住路。据说1952年蒋介石为了讨好美日,把该拿的赔偿全推掉了。我奶奶常念叨:“小脚女人都懂‘落袋为安’,咋这些当家的净做亏本买卖?”
这些年来东三省乡下还有句顺口溜:“鬼子的坑,不敢乱动。”传闻某地小学校修操场时挖出满箱生锈刺刀和破布包裹的小钢盔,大伙吓坏了,都以为闹鬼,其实就是遗留武器。当初日本官兵撤退,有心思活络的人总想着哪天还能回来,所以把能藏就藏。不光是正规部队,这些被称作“开拓团”的半民半兵侨民,也跟着掺和进来。
李修业晚年在《遣送东北日侨俘的回忆》里提到,当时统计下来仅东北滞留日本侨民约有110万人,全国实际遣返78.4万人,中间空出的几十万人去哪儿没人说得清楚。有专家私下分析,“可能混入各类队伍或地方社会自谋生路”。但像我们村王婶娘讲,她小时候隔壁姓田的大嫂其实原名叫田中美惠,是抗战末期留下来的“开拓团”成员之一,与当地农户结亲后改名换姓,到解放后才慢慢被大家接受。
还有韩籍人士、台籍士兵,被归入不同类别处理。一位叫张瑞的人曾在辽宁文史资料第九辑中描述国民党时期如何利用这些特殊身份者从事情报活动。不过普通百姓更关心粮食、衣服和柴米油盐,对于谁是真正意义上的归化还是潜伏,多数时候只是饭桌上的闲谈而已。
至于那些消失的人数,对不上号的武器,每每到了冬夜炉火旁,总有人摇头感慨:“这世道啊,总有人想赌命翻盘。”据说七十年代初还有人在松花江畔无意间挖出整箱机槍零件,当地派出所赶紧封锁消息,只剩几个孩子偷偷摸摸玩了一阵废壳壳,然后扔进河沟,再没人提起。而关于那些隐藏下来的家族,现在已经第三代第四代,他们或许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根脉在哪,更不会去管什么历史恩怨,只盼平安无事罢了。
偶尔夜深睡不着,我会想起姥爷当年的故事,还有四方山那个幽深洞口,现在杂草丛生,看似平静,其实地下究竟埋着多少秘密,大概只有风知道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部分信源:《抗战胜利时的日军投降与我军受降情况》(林伟俦)、《遣送东北日侨俘的回忆》(李修业)、辽宁文史资料第九辑等。
上海股票配资平台,我要配资官网,股票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