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秦始皇再活十年,他是否会像刘邦和项羽那样被囚禁呢?
声明:内容来自网络
喜欢研究历史的人常常会问:“如果秦始皇再多活十年,刘邦和项羽恐怕就得给他倒茶扫地了。”
听着挺鼓舞人心的,但翻开历史资料一看,事情可能正好相反。嬴政统一六国后,基层治理就像断了电,政令成了摆设,贪官可以逍遥自在,刺客满天下跑,连强盗都敢在咸阳郊外横行。
别提多活十年了,他前十年都快应付不过来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千古一帝”的晚年经历,看看他是如何结束他的辉煌生涯,又或者是否成为了因高位跌落的反面例子。
多活十年?问题是前十年都快不行了。
秦始皇统一天下,这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成就。然而,这份辉煌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制度性问题。
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到公元前210年去世,这十年间,秦帝国的地盘几乎翻了一番,但管理这些土地的人手却减少了近一半。
在湖南岳麓书院发现的《岳麓秦简》,揭示了一个秘密:迁陵县虽然有上百人的编制,但实际上只有半数人在岗;很多职位由受过处罚的、生病的官员或考核不达标的人来填补。这些人构成了秦朝基层的骨干力量,他们一边执行法律,一边管理赋税,有的还得参与劳役。这样的制度是怎么运作的呢?
再来看看治理下的百姓生活。《里耶秦简》记载,某地的官文书堆积如山,因为缺少人签字,滞压了三个月以上。文书管理都跟不上,更别提执行效率了。统一后,疆域扩大了上万里,但政令下达的能力几乎没有同步提升。
嬴政不接受任何妥协办法。王绾和冯劫曾经提议“郡国并行”,意思是让地方先自己管自己,然后再由中央统一管理。但秦始皇坚决推行全面的郡县制度,他担心旧贵族会借此机会重新掌权。这样做的结果是,政策指令高度集中,执行力度却大打折扣。上面的命令像洪水一样倾泻下来,下面能承接的却只是杯水而已。
在过去的十年里,秦军频繁南征北战,攻打南越和百越,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同时在西北地区设立了“九原郡”,不断强制民众迁移并耕种土地;首都咸阳还在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和铸造铜像。百姓已经疲惫不堪,赋税也越来越重,而那些执行政策的官员自己都不称职。这不仅仅是时间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整个制度出了大问题。
秦始皇再强大,单靠“多活十年”也难建立起一个可靠的行政体系。权力越大,反馈越少,治国之手越稳,基础就越空。前十年就控制不住了,后十年靠什么起死回生?
地方糟得很,皇帝再厉害也白费劲。
统一之后,人手不足,基层还经常出现“飞剧情”。
在公元前209年,张良试图暗杀秦王但没有成功,自己却安然无恙;到了公元前211年,项梁因为打架进了监狱,但只要花钱就能出来;而在公元前208年,刘邦在押送服劳役的人去干活的路上让他们逃跑了,之后他仍然能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
《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张良找到一位大力士,在夜晚袭击秦始皇的行宫,虽然行动没有成功,但他却能隐退多年而安然无恙。”如果换成在战国中期,这种行为必定会在三天内导致全家被杀。那么为什么到了秦朝,他却能全身而退呢?原因在于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有所不同。
在咸阳郊外的兰池一带,发生了一群强盗的暴动。当地官员没有上报,民间也开始流传谣言:“始皇死了,天下就要乱了。”官员们派人去捉拿强盗,但是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最后只好不了了之。一个靠近首都的郡县都这样,其他偏远的地方情况可想而知。
而最有意思的是“始皇帝死了,天下就分了”的谣言。这个说法早在他活着的时候就流传得很广,说明大家早就开始猜测权力更迭后会怎么样。更奇怪的是,这些人造谣却没人受罚,不是没查,而是地方根本查不到。
《岳麓秦简》显示,那时的县丞和郡尉通常要承担多个职务,有的人在服劳役的同时还得写官方文件。官员们精力耗尽,职责不清,处理事情时就像走形式。虽然有“依法治国”的说法,但实际上法律条文只是写在纸上,基层执行根本形同虚设。
虽然秦朝法律严格,但这些规定大多只是写在纸上。法律条文繁多,却如同蜘蛛网一样,连蜘蛛都不愿再去编织。高层的愤怒没有效果,地方官员推卸责任成风,即使皇帝再有权威,也难以触及那早已漏洞百出的基层体系。
因此,刘邦和项羽的成功,并不在于他们反叛得早,而在于秦朝本身的问题严重。不是起义促使皇帝死亡,而是秦朝自身的衰败为他们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不是刘邦和项羽太厉害,而是秦始皇自己种下了败亡的祸根。
秦始皇想把天下统一起来,让自己的命令从上到下畅通无阻,权力无限大。然而,历史证明,这种极度集中的权力,并不是国家强大的根本原因,反而常常成为混乱的根源。
在统一后,王绾提出“郡国并行”策略,意思是设立封国作为过渡,并逐步推行郡县制。然而,嬴政并未接受这个方案,他担心旧贵族会有复辟的风险。嬴政的解决办法是全面推行郡县制,将中央权力深入到基层。
问题在于,基层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应对这么多的任务。《里耶秦简》显示,一个县吏每天需要处理文件、监督劳役、负责农业登记和治安巡逻。多重职责重叠,缺乏实际的协作,最终导致政令的传达变成了一种“单向发布”的形式。
从制度安排来看,秦朝用小国时期的方法来管理统一后的庞大帝国。秦国能治理好关中地区,是因为那里人口少、土地肥沃,制度也适合。但是,当面对三倍的人口和五倍的疆域时,旧的制度就成了新的问题。
在汉朝初年,实行了“郡国并行”的制度,地方封国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刘邦通过分封异姓王、设置丞相和重用功臣,实际上是借助地方力量来支撑中央政权,等到局势稳定后,再逐步收回权力。这种逐步而稳定的权力调整方式,才是真正稳固政权的核心策略。
如果秦始皇再活十年,他会接受“分权救国”这种做法吗?从他前十年的决策来看,概率几乎为零。他不相信人,只相信制度;他想要的是一个统一不变的局面,而不是分权共治。
一个体系出现问题时,最可怕的不是外敌的侵袭,而是管理者判断失误。秦始皇的失败并非因为刘邦和项羽,而是因为他不愿降低过高的期望,错误地认为强硬手段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所以,不是看他能不能多活十年来改变局势,而是看他能不能用这十年重新做人。答案,历史会记住,废墟之下也会留下痕迹。
上海股票配资平台,我要配资官网,股票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